文学研究

  • 从《赵氏孤儿》到《埃尔佩诺》——元杂剧在十八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变异

    闵志荣;

    元杂剧《赵氏孤儿》从中国经由法国进入德语文学的跨国旅行,是一次中国戏曲文学作品发生他国化变异的经历。基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对《赵氏孤儿》在18世纪德语文学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还原其在伏尔泰、弗里德里西斯和歌德笔下在尊重自我异质、形成文学新质、激发结构变异的基础上实现他国化的路径,阐明其对他国文学、文论、文化层面产生的影响。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依托《赵氏孤儿》,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实现了其启蒙哲学的构建主旨,弗里德里希试图通过创编《中国人》构建德意志民族文学,歌德尝试通过创编《埃尔佩诺》创立德意志古典主义戏剧。

    2024年05期 v.30;No.16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扎根地方,感悟生命——温德尔·贝瑞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探析

    李世存;

    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温德尔·贝瑞以关注地方、倡导农业文化闻名于世,其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意识和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刻思考。贝瑞的地方意识是其生态世界观的独特表达,具有深刻的生命共同体蕴涵。其作品中的地方是一个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完整的共同体,因此,作为共同体一员的人类应以平等的态度关爱呵护这个共同体。贝瑞强烈批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过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对生命共同体的破坏,并以激进的立场投身于环保活动。他还提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耕文化来代替工业化时代的农业企业文化,表达了复兴美国田园理想的后田园主义愿景。

    2024年05期 v.30;No.16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唐代润州寺院题材诗浅析

    刘馨蔚;

    唐代润州寺院题材诗涉及借宿、饮宴、送别、结社、赏景等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痛苦生活与寺院平静生活之间的心理冲突、对隐居修道的期望、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年华老去的哀叹。唐代润州寺院题材诗展示了当时寺院的环境和周围的景色,并以精致与开阔并存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佛教义理和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为世人所称道。

    2024年05期 v.30;No.16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王逸注《楚辞》 “飘风” “云霓” 为 “小人” 辨正

    蔡能力;

    王逸在注《楚辞》中提出“飘风云霓,以言小人”的理论标准,其典型性、普遍性的论述影响了后代诸多论家。王注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文化目的,导致注《骚》时牵强附会、穿凿之甚,产生诸多问题。南宋朱熹于《楚辞集注》中指出王注存在问题,但未将屈骚“飘风”“云霓”全貌阐释出来。回观屈骚“飘风”“云霓”的真意,需要回到二者产生的文化语境——《诗经》《老子》等先秦典籍中,方能明晰二者从屈子到王注,再到朱注意涵的演变过程。

    2024年05期 v.30;No.16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以时文论诗法——论刘熙载以八股文法入诗论的“破体观”

    谢梦姚;傅宇斌;

    如何在前人诗论面前不落窠臼且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并体现出当代特质,是清代学人在总结前人诗论时所思考的问题。提及清代文学,八股文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刘熙载正是在时文影响极盛的背景下,提出以八股文法论诗歌创作这一“破体”观念。刘熙载分别择取八股文的立意、布局、谋篇、点题之法来论述作诗,认为八股文亦有不可忽略的文学因素和价值,其文法与诗法亦有相通之处,应积极从中汲取有利于诗歌创作的文法。刘熙载对以八股文法论诗法的肯定,体现出其对“文体递变”的文体发展规律的坚持,展现出其在文艺理论上宏大的文体通变观。

    2024年05期 v.30;No.164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在俗世的荒诞中寻找存在的本真——解读王小波的《三十而立》

    丁浔予;黎玲钰;罗伟文;

    加缪指出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性,面对荒诞,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三十而立》中,王小波描绘出一个典型的现代人所遭遇的荒诞境遇,并通过王二的选择给读者他的肯定性思考:人应当反抗现实的荒诞,在俗世的荒诞中寻找存在的本真,并以这种本真的姿态去生活。《三十而立》是王小波对“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创作主题的又一次追问与回答,是他给予荒诞境遇中的现代人的一份行动导引。发现荒诞——反抗荒诞这一叙事模式不仅存在于《三十而立》这一孤立的文本中,更贯穿在王小波的整个创作史中。对“荒诞幕布”的揭示与对“反抗荒诞”的呼求是王小波的书写与加缪哲学之间一条隐秘而真实的意义通道,而这种揭示与呼求也是王小波创作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独特的价值所在。

    2024年05期 v.30;No.164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跨行业迁移的影响研究

    潘丽群;佟晓;

    从劳动力群体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不同敏感度视角,对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跨行业迁移可能性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总体上,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了劳动力的跨行业迁移,人工智能应用每增加一单位,个体跨行业迁移的概率将提升0.20%;从行业和个体来看:行业上,人工智能应用对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的个体跨行业迁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制造业和教育业个体的跨行业迁移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个体上,男性、青年、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进行跨行业迁移。

    2024年05期 v.30;No.16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企业战略环境研究

    张友友;卢世军;

    随着双碳理念的不断深化,石油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研究石油化工企业的战略环境,通过构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框架,运用pestn、五力模型、space等分析方法,发现石油化工企业的宏观竞争力处于次要优势与主要优势之间,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明显;中下游现有竞争者竞争较为激烈,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替代品威胁大,供应商议价能力强,购买者议价能力一般;石油化工企业战略属于防御型战略,最后提出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4年05期 v.30;No.16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法学研究

  • 刑罚附随性制裁的逻辑架构与规范路径

    罗钢;来志俊;

    除了传统的刑罚制裁外,刑事定罪还会引发大量诸如获取职业资格、担任公职、入党入伍、落户积分等方面的限制或禁止,进一步加重受刑人的负担,可称之为“刑罚附随性制裁”。近年来,我国频繁利用法律法规中的刑罚附随性制裁规定排斥受刑人,使其正当性和规范性问题成为焦点。究其原因,刑罚附随性制裁将功利主义作为其运行逻辑。对此,有必要将刑罚附随性制裁界定为“准刑罚”的性质,使刑罚附随性制裁从原有的功利主义制裁观向报应主义制裁观转化。为此,我国亟需优化刑罚附随性制裁的路径,要引导这类制裁从隐蔽走向透明,明确具体的适用条件,保障和恢复受刑人的权利,最大化地引导其朝着合理与适度的方向运行。

    2024年05期 v.30;No.164 56-6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路径与困境——基于212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刘琳;

    教师权利救济是教师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有效路径。调解、申诉、仲裁、行政复议与诉讼等教师权利救济制度相互衔接构筑起教师权利救济网络。教师部分权利救济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权益出现“有权利,无救济”的状况。在教师权利救济的过程中,救济机构的不作为以及争议处理过程中的程序履行不当,使教师权利受到二次侵害;教师的举证能力与意识的不足也使得教师处于救济的不利地位。为保障教师法定权利的顺利实现,应完善各类教师救济制度的衔接互补,填充教师权利救济的真空地带;引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发现并制止相关机构不作为;同时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定程序意识,避免救济机构乱作为;教师自身更要加强自身举证智慧,避免在权利救济的过程中无据可依。

    2024年05期 v.30;No.164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数媒时代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

    高梦丽;

    版式设计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出版者的一项专有权利,通过防止作品被非法复制和非法传播维护出版者的利益。然而,版式设计权的修订存在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在现行著作权体系下,赋予版式设计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权项是比较合理的方案。为了使版式设计权制度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对版式设计权的主体认定、客体扩张、侵权内容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切实保护出版者的权益。

    2024年05期 v.30;No.164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常州地方文化研究

  • 常州清代城市文化景观“云溪竞渡”解读——兼论英国圣巴塞洛缪节的兴废

    王宏民;

    云溪竞渡是明清时期常州白云溪在端午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它是古代常州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常州运河诗文中有大量歌咏白云溪风景和云溪竞渡事象的诗歌。在1800年左右,围绕“有伤风化”和“保持民俗”,常州文人因云溪竞渡的兴废问题展开了诗歌辩论。以赵翼和洪亮吉为代表的开明文人看到了兴废之争的时代走向,以延续“旧俗”为由支持云溪竞渡,其本质是支持城市新兴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对比云溪竞渡的兴废之争,英国圣巴塞洛缪节节庆时间和空间的消涨,也都受到经济和道德两重因素的考量。但相比之下,云溪竞渡的兴废之争,较大程度受到文化精英话语的影响。

    2024年05期 v.30;No.164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唐顺之军事成就辨析——以《明世宗实录》《西山日记》和四库全书《武编》提要为中心

    刘笑天;张艳芳;

    嘉靖中后期,明王朝深受倭寇和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通晓军事的唐顺之在经历了长时间废黜之后被重新起用,为抗击倭寇不懈努力。但在明清文献中,唐顺之晚年的军事成就由于一些因素受到了各种否定,这些文献以《明世宗实录》《西山日记》和四库全书《武编》提要为其代表。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辨析,可以对唐顺之的军事成就有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认识。

    2024年05期 v.30;No.16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教育与教学研究

  • 家庭教育学的内涵、属性与知识生产

    李德方 ;俞冰 ;史自词 ;

    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是孕育于当代社会,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新型学科,是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导向的“应用软学科”。它具有现代性特征,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强调家庭共同体与个人修为的共同成就,借鉴国际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家庭教育学的属性突出体现为实践性、社会性、市场性,且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学的知识生产存在知识体系建构不够完整、实践性理论不足、知识生产主体单一等问题。需要组织政府、学术界、家长等主体,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整合相关学科理论,形成多元综合、交叉的学科知识生产样态。基于中国特有的家庭教育实践,运用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庭教育话语体系。

    2024年05期 v.30;No.164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学科交叉背景下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臧爱琴;朱福先;卢雅琳;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学科交叉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和现状出发,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健全管理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导师团队、强化实践环节、完善学科平台等措施,构建主副修复合型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跨学科选题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科平台—科技团队—科研项目构成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2024年05期 v.30;No.164 104-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共生理论视域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究

    成建华;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措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旨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共生理论,分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涵,指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构成该共同体的三大要素。针对当前行业产教融合中存在的责权不清、协同不足、模式不完善及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从机制、模式和环境三个维度提出解决策略,以实现共生单元间的相互赋能、共生模式的深度耦合和共生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共同体的高水平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05期 v.30;No.164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

    余艺艺;宋丽娜;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两翼双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深刻影响着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研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外部发展环境和自身工作实践,发现主体观念不一致、客观现状复杂性及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育人成效的三个因素。提出从思想引领和系统思维相统筹的顶层设计、传统手段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组织实施、动态监控和静态评价相印证的评价方式三个维度探索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024年05期 v.30;No.164 117-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新闻与传播研究

  • 遮蔽与解蔽:智媒时代新闻生产与消费的变革

    杨璇羽;王悦欣;

    智媒时代,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新闻消费的视角透视这一变革发现,用户的新闻获取方式从主动搜索转向算法驱动的被动接受,在新闻传播中由参与的客体转变为主体。基于智能算法的新闻推送容易使新闻消费者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而且由于推送的新闻大多集中于某些主题,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媒体在新闻生产中应该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具有良好“心流体验”的作品;传统官办媒体急需向融合媒体转型,打造新媒体矩阵,继续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新闻生产者要避免流量至上导向下的新闻造假问题,与新闻消费者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2024年05期 v.30;No.164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