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志荣;
元杂剧《赵氏孤儿》从中国经由法国进入德语文学的跨国旅行,是一次中国戏曲文学作品发生他国化变异的经历。基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对《赵氏孤儿》在18世纪德语文学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还原其在伏尔泰、弗里德里西斯和歌德笔下在尊重自我异质、形成文学新质、激发结构变异的基础上实现他国化的路径,阐明其对他国文学、文论、文化层面产生的影响。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依托《赵氏孤儿》,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实现了其启蒙哲学的构建主旨,弗里德里希试图通过创编《中国人》构建德意志民族文学,歌德尝试通过创编《埃尔佩诺》创立德意志古典主义戏剧。
2024年05期 v.30;No.16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李世存;
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温德尔·贝瑞以关注地方、倡导农业文化闻名于世,其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意识和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刻思考。贝瑞的地方意识是其生态世界观的独特表达,具有深刻的生命共同体蕴涵。其作品中的地方是一个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完整的共同体,因此,作为共同体一员的人类应以平等的态度关爱呵护这个共同体。贝瑞强烈批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过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对生命共同体的破坏,并以激进的立场投身于环保活动。他还提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耕文化来代替工业化时代的农业企业文化,表达了复兴美国田园理想的后田园主义愿景。
2024年05期 v.30;No.16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刘馨蔚;
唐代润州寺院题材诗涉及借宿、饮宴、送别、结社、赏景等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痛苦生活与寺院平静生活之间的心理冲突、对隐居修道的期望、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年华老去的哀叹。唐代润州寺院题材诗展示了当时寺院的环境和周围的景色,并以精致与开阔并存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佛教义理和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为世人所称道。
2024年05期 v.30;No.16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蔡能力;
王逸在注《楚辞》中提出“飘风云霓,以言小人”的理论标准,其典型性、普遍性的论述影响了后代诸多论家。王注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文化目的,导致注《骚》时牵强附会、穿凿之甚,产生诸多问题。南宋朱熹于《楚辞集注》中指出王注存在问题,但未将屈骚“飘风”“云霓”全貌阐释出来。回观屈骚“飘风”“云霓”的真意,需要回到二者产生的文化语境——《诗经》《老子》等先秦典籍中,方能明晰二者从屈子到王注,再到朱注意涵的演变过程。
2024年05期 v.30;No.16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谢梦姚;傅宇斌;
如何在前人诗论面前不落窠臼且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并体现出当代特质,是清代学人在总结前人诗论时所思考的问题。提及清代文学,八股文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刘熙载正是在时文影响极盛的背景下,提出以八股文法论诗歌创作这一“破体”观念。刘熙载分别择取八股文的立意、布局、谋篇、点题之法来论述作诗,认为八股文亦有不可忽略的文学因素和价值,其文法与诗法亦有相通之处,应积极从中汲取有利于诗歌创作的文法。刘熙载对以八股文法论诗法的肯定,体现出其对“文体递变”的文体发展规律的坚持,展现出其在文艺理论上宏大的文体通变观。
2024年05期 v.30;No.164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丁浔予;黎玲钰;罗伟文;
加缪指出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性,面对荒诞,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三十而立》中,王小波描绘出一个典型的现代人所遭遇的荒诞境遇,并通过王二的选择给读者他的肯定性思考:人应当反抗现实的荒诞,在俗世的荒诞中寻找存在的本真,并以这种本真的姿态去生活。《三十而立》是王小波对“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创作主题的又一次追问与回答,是他给予荒诞境遇中的现代人的一份行动导引。发现荒诞——反抗荒诞这一叙事模式不仅存在于《三十而立》这一孤立的文本中,更贯穿在王小波的整个创作史中。对“荒诞幕布”的揭示与对“反抗荒诞”的呼求是王小波的书写与加缪哲学之间一条隐秘而真实的意义通道,而这种揭示与呼求也是王小波创作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独特的价值所在。
2024年05期 v.30;No.164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