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论张载的“神化”思想与心性之关系

    林佳欣;

    “神”在张载哲学中作为太虚之气流行运转的内在依据,可理解为形上本体,与“化”一同构成了“神化”这一宇宙自然运行的客观法则。“神”在天道的流行运转(即“化”)之中体现出虚明照鉴、兼体不累的性征,这些性征在心性中呈现为“感”与“通”,“感”“通”作为神体的属性成为性体、心体存有的本质因素。在张载天人合一的哲学关照下,“神化”为心性赋予了形上的本体意涵和超越性意义。

    2024年03期 v.30;No.16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治道之间:任启运研礼倾向的演变——以《礼记章句》《经筵讲义》《礼记义疏》之《王制》《月令》为例

    张露雨;

    任启运《礼记章句》《经筵讲义》及《礼记义疏》的问世,伴随着个人身份的转变与研礼倾向的转移。康乾之际,任启运从乡塾学者到帝廷之师,再至礼学总裁,逐步被纳入清廷政统与道统的中心。三书不仅彰显了任启运在各阶段的身份认同,同时揭橥了任氏释礼重心由考据向义理的转向,以及经世意识的增强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稽考三书阐释《王制》《月令》相关内容的异同,可管窥任启运礼学研究的核心精神与发展脉络。

    2024年03期 v.30;No.16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政治学研究

  • “四下基层”: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实践伟力

    刘小刚;

    “四下基层”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伟大创造。“四下基层”蕴含的生成逻辑是人民群众对脱贫致富的强烈期盼、是始终坚持的问题导向、是党的政策的落地生根、是干部作风的持续转变;蕴藏着深厚为民情怀、强烈实践品格、鲜明科学导向时时彰显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把深入基层作为关键所在、把问题导向作为重要方法、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出发点、把走好群众路线作为重要支撑始终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新时代,“四下基层”作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实践创造,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2024年03期 v.30;No.162 18-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法治治理的梗阻因素与实现路径——枫桥经验下的“第三种活法”

    王晓峰;张雨珊;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法治治理主要面临发展空间狭窄、内生动力不足两大梗阻因素。枫桥经验中社会组织自愿、自发、自主参与社会法治治理的安排契合了现代社会法治治理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法治治理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已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变革创新、服务社会的最重要载体,成为社会治理的“第三种活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法治治理在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结合中形成从自发到认可、从规定到实践、从框架到机理的三大路径,是社会法治治理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的实践论成果,体现为治理共同体下法治信仰和法治文化的认识论结晶。进一步巩固、优化这一成果,疏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法治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实现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多元治理主体的同频共振,应在枫桥经验指引下支持、引导、鼓励社会组织聚焦基层治理、激活内生动力,拓宽其发展与活动的法律空间。

    2024年03期 v.30;No.162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文学研究

  • 论韩元吉《南涧词》的疏俊词风

    郝文达;

    南宋词人辈出,词派众多,作为“辛派词人”之一的韩元吉,他的词作题材风格不仅受辛弃疾词风影响呈现出豪放风格,还具有着独特的“疏俊”特色。疏俊词风在意境、炼字、意象、用典等方面有其特色,要求语言精致,情感深厚,词中有意趣。韩元吉《南涧词》继晏几道之后亦得疏俊之致,又因其爱国怀抱,在疏俊之中流露出清远之志,萧疏之意,呈现出南宋爱国词人的襟怀与抱负。

    2024年03期 v.30;No.162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乐府诗题《估客乐》叙事解析

    许梦婕;

    《估客乐》的起源,乃是齐武帝萧赜追忆樊邓旧游而创制,又经乐工、文人加工配乐,形成诗、乐、舞合一的表演形式,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随后,此调被后世文人引用,以古题写新意,描写了多重主题,如商旅出行,情人分离;商人逐利,发展经济;经商艰辛,生活不易等。这些不同的主旨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成为描绘社会生活的史诗画卷。

    2024年03期 v.30;No.16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理查德·鲍尔斯小说中的音乐叙事

    李寒;

    理查德·鲍尔斯曾与音乐结缘,其小说创作与文学审美亦深受音乐之影响。他将音乐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连接小说人物之纽带,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甚至成为小说的主题。同时,他还借鉴音乐中的对位法形成其独特的对位叙事——双线对位叙事与多线对位叙事,从而使其作品成为巴赫金所谓的复调小说。其小说中的音乐叙事是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融合,也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叙事。这种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既是一种艺术的回归,更是一种跨艺术的发展。其小说中的音乐叙事不仅突破了小说与音乐艺术之畛域,还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多模态审美旨趣。

    2024年03期 v.30;No.16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淘气包埃米尔》中的伦理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张煦;

    “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以笔下诞生诸多“顽童”形象而闻名,在创作中林格伦表现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议题的关注。作为一部融入作家童年生活经验的小说,《淘气包埃米尔》以埃米尔在家庭庄园、乡村、教区等社会环境中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儿童伦理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林格伦借由埃米尔所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选择困境,揭示了斯莫兰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理两难处境,进而通过彰显“另类儿童”的纯粹童心与现实社会的有效联结提出解决方案,试图追寻和重塑一种超越利益考量的伦理共同体。

    2024年03期 v.30;No.16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山东省2023-2032年物流需求预测分析——基于山东省2002-2022年经验数据

    程广华;王瑞;

    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物流业发展对促进经济高效循环、扩大内需等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提高物流需求预测的精确度,提出一种基于组合模型预测物流需求的方法:以山东省为例,将灰色预测、二次指数平滑预测及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应用于物流需求的预测,选取山东省国民经济指标和货运量作为主要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山东省2002—2022年实际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将三种模型的优势进行创新性组合,构建科学的组合预测模型以预测山东省未来十年的物流需求量。物流需求的准确预测对山东省的宏观经济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以使山东省物流产业规划与发展及制造业的经验决策更加切实有效,为山东省物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03期 v.30;No.162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数字金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刘芳;

    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实现金融的普惠性目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规模、数量以及从业人数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但在数字金融的三个分维度上,对不同指标测度的金融机构多样性的影响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下,数字金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地,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程度,数字金融均显著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而在中部地区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数字金融对以金融机构数量测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了数字金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的促进效应。

    2024年03期 v.30;No.162 67-7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 餐饮老字号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杭菊;

    为了对餐饮老字号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选出4个指标层、15个要素层,构建了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参考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结合餐饮老字号的服务特征,建立了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定性描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和要素的权重,并作了一致性检验,完成对评价体系的量化。从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来看:产品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最主要指标,后面依次为服务质量、宣传销售和文化内涵;15个影响要素中,绝对权重由高到低排名前5的依次为菜品口味、菜品卫生健康、服务态度、菜品营养价值和销售渠道。因此,餐饮老字号要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还是要在菜品质量上下功夫,既要传承经典又要不断创新。此外,还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的意识与水平。同时,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品牌宣传、提高订餐及支付的效率,综合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2024年03期 v.30;No.162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法学研究

  •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刘萍;刘澍;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解决在法律适用上横跨多个部门法,存在认定偏差、程序混乱、同案异判等问题;认为人事争议解决中法律适用混乱、相关法缺失、行政思维冲击等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建议按照事业单位的分类及性质,对人事争议解决的原理进行修正;对其法律适用进行分层调整,加快构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解决的多元机制,提高争议解决的质量与效率。

    2024年03期 v.30;No.162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民事案件异步审理:价值、问题与规则构建

    罗会;刘秀明;

    推进异步审理模式不断探索电子诉讼应用深度的改革,不仅符合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逻辑,也顺应科技融合司法的社会发展规律。异步审理模式具有程序正当性且满足时代需求。通过对异步审理规范以及司法实践运行情况的考察,梳理当下异步审理的适用存在定位不明和条件范围不统一的问题;提出应当立法明确异步审理模式的定位,使其成为独立于传统诉讼和线上同时审理的一种新型审判方式;建议司法实务应当统一适合异步审理模式的诉讼程序范围、案件类型范围、法院范围以及适用条件。

    2024年03期 v.30;No.162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常州地方文化研究

  • 论江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民间曲艺小热昏

    张丽芬;

    民间曲艺小热昏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江南民间艺术展演文本,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递民众心声,记录时代变迁,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和草根性,成为江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小热昏为江南商业民俗平添了无穷的魅力,其行话成为语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热昏师徒传承过程中的拜师仪式亦是江南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价值的重塑与开发的重任,成为现代人近距离接触传统民俗文化的窗口,以此来实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2024年03期 v.30;No.16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教育管理研究

  • 新质生产力引领应用型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逻辑与机制

    朱福先;雷卫宁;屠远;范洪辉;王俊;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应用型高校的改革确立了新目标、布置了新任务、开辟了新赛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方向,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提供逻辑指引。新质生产力引领应用型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实现机制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实现以新兴产业应用为导向的创新突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靶向性。

    2024年03期 v.30;No.16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建设路径探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实践分析

    王秀英 ;康绍鹏 ;叶霞 ;丁力 ;丁凯 ;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对于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的建设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共享和互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应用型高校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建设的难点,提出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团队成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交叉学科团队建设路径,推动新型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期 v.30;No.16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全程、全方位、彰显实践智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孙杰;李德方;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源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确立实践教学目标的新理念应以技能训练为基本目标,以反思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增强专业认同为情感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师范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未来教师的应然素养为模型,并突出对反思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贯穿整个师范生培养阶段,要能全方位培养师范生的多项能力,要彰显实践智慧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有关,当前应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在发展能力方面的功用。

    2024年03期 v.30;No.162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书林品评

  • 一部追寻中国式现代化原点结构微观形态的力著——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生态伦理维度研究》

    夏东民;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必由之路。城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迈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亟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伦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生态伦理维度研究》一书应时而生。它通过深入剖析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问题,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原点结构的微观形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优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生态伦理维度研究》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照下,系统地分析了以和谐共生目标为导引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了以“生态人”为核心、以科学发展伦理思想和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理论框架的生态伦理理念、原则、制度和规范。

    2024年03期 v.30;No.16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